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提案建议】逢低收购海外矿山及建立虚拟矿山的建议

2015-03-06 14:00:00.0 来源:总编室板块

铜是中国严重短缺的重要战略资源,2014年中国铜的自给率仅为17%,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增加对铜资源的掌控已被上升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成为当务之急。中国铜企“走出去”经历近十年时间,依旧没有很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与上游资源稀缺的矛盾。在当前价格低谷期,建议逢低加大收购海外矿山,或者直接建立虚拟矿山,增加资源储备。 

一、建议提出的理由 

    1未来三年铜供应将出现过剩峰值,其后转入供应短缺 

过去十年,全球铜消费快速增长,刺激了2006年以来全球铜矿的新改扩建热潮。全球铜精矿从2013年起开始过剩。全球各大研究机构和投行普遍预计,2015~2017年,矿山新增产能加速集中释放,而全球经济仍维持低速缓增态势,中国适逢三期叠加的艰难转型时期,铜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全球铜精矿供应会出现过剩峰值。 

2018年以后,随着铜矿品位的持续下降和老矿山寿命周期的结束,全球铜矿供应将转入持续下降周期。多家机构认为,2018年以后,铜将再度成为短缺商品,且缺口会逐步放大。 

2铜供过于求带来价格低谷,新一轮并购契机出现 

精铜的供大于求,使铜价承压,连续4年价格下跌。2014年,LME铜价全年跌幅14.78%2015年至今,伦铜仍在继续下跌,1月曾跌至5339.5美元/吨的5年半低位,超过2014年全年跌幅。价格下跌使全行业进入微利时代,2014年,中国铜冶炼企业及矿山利润率仅为1.83%8.5%。而2015年一月的低位,已跌破全球259家规模以上矿山中65座高成本铜矿的现金成本,更跌穿了国内大部分铜矿的成本线。 

彭博社收集全球30家机构分析师对未来4年的铜价预测显示,总体看低2015年铜价,预计将触及价格底部,远期看涨。 

这意味着,2015~2017年供应过剩、价格低谷的三年时间里,铜行业或迎来新一轮洗牌,海外并购契机再现。 

3、资本工具和金融杠杆日益成熟,资源控制方式出现新选择 

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面临很多挑战和风险。这些挑战和风险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保等方方面面,比如对中国资本的排斥、所在国政治环境不稳定、政党更替、政府政策的调整、跨文化的冲突、当地工会的工资谈判以及劳资纠纷、境外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风险因素的综合叠加,导致中国铜企“走出去”成功概率并不高。 

而虚拟市场中,远期期货工具和期权工具日渐成熟。因此,在合适的价格区间选择期货和期权,建立起虚拟矿山,同样可以达到掌握资源的目的,并从中获利。 

如,在铜价跌至5400-5000美元区间时,通过卖出未来几年铜的低价看跌期权(比如执行价4700-4000美元的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如果铜价未来由于供应加大或宏观经济波动而跌破上述执行价,我们将获得4700美元以下的远期多头,从而实现逢低建立虚拟矿山的效果。 

二、操作建议 

1、从国家层面,继续对中国企业海外参与战略资源竞争,给与信贷、海关、税收、法律援助,甚至是外交等方面的支持,推动资源型企业新一轮“走出去”。与此同时,建议相关监管层更加重视资本工具、金融杠杆在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运用,将其视为控制资源的重要手段而非简单的投机。 

2、企业要进一步调整策略,运用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海外资源的竞争。同时,要进一步开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思路,正确使用资本工具和金融杠杆,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期权组合,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利润。 

3、虚拟矿山的思路和策略也可以推广运用到中国稀缺的原油、天然气、钾肥、海运等各个有着期货、期权和指数市场的资源品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