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采用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借助银行卡等卡基支付工具或虚拟账户、虚拟货币等网上支付工具,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衔接的交易支持平台。近年来,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量一直快速攀升,据艾瑞咨询预测,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23.3万亿元,2015年将达31.2万亿元,2016年将达41.3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的信用风险事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信用问题正在迅速增加有色金属贸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在有色金属贸易领域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结合我国有色金属贸易的特点,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场外市场,构建融合交易、结算及风险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交易、结算和支付平台将是大势所趋。
一、问题的提出
1、有色金属行业偿债压力增大
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盈利能力弱化、负债规模增加以及产能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较大资本支出压力等问题,从而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偿债压力增大,信用风险问题上升。一方面,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收入水平增速均降至历史低值,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行业增速不断放缓。另一方面,行业的财务杠杆高企,产能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其中2014年末电解铝行业平均负债率接近80%、铅锌行业环保整治压力日趋上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偿债压力增大,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寒冬期。
2、有色金属贸易领域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来,谈及铜等有色金属贸易领域的信用风险,不少人会联想到钢贸。实际上铜等有色金属贸易行业与钢贸在业态市场化程度上有本质差异,铜贸易存在高度国际化、市场化、金融化和信用化特征,业态特征决定了铜贸易行业的整体风险相对可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受需求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尤其是银行融资收紧的影响,铜等有色金属贸易领域的风险事件也时有发生,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3、电子商务趋势之风向大宗商品贸易领域扩展
消费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通过第三方支付的运用,淘宝、京东商城等一系列电商品牌已经在生活消费品领域内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传统商业正形成鲸吞之势。电子商务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创新和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已形成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营利模式的门户网站型电子商务,也称B2B信息网站,其核心是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如中华粮网、中塑在线网站等。另一种是以交易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要营利模式的交易型电子商务,习惯统称为电子交易市场,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并提供在线交易、资金结算、物流配送、金融配套、纠纷调解等全方位的服务。如广西糖网、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有色金属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4、有色金属贸易融资创新,在线供应链金融符合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领域的风险事件频频出现,这些事件充分暴露了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的复杂性,导致大宗商品行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有色金属贸易领域的融资方式创新,解决贸易链上下游客户在支付交割环节对交易对手信用担心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将融资功能与交易支付平台进行整合。例如,2014年12月,平安银行依托寿光蔬菜天津商品交易平台,共同为十余万商户量身定制了贷贷平安专属联名卡。
二、大力支持有色金属行业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发展的意义
1、完善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提升中国在有色金属市场的话语权和资源的配置能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和进口国,有色金属的贸易量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贸易中心快速发展,全球有色金属贸易及其定价权将进一步向中国集中。以铜为例,目前铜显性库存的80%以上在中国聚集。与此同时,我国有色金属市场体系的建设仍不完善,场外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积极探索有色金属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加快建立和完善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制度衔接,促进多层次商品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国在全球有色金属市场的话语权。
2、金融服务创新,实现融资和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有色金属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将实现平台服务商、交易会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在线融资产品、设计创新型的“在线订单融资”和“在线仓单融资”等模式,实现交易会员在线融资与交易、交收、质押物监管等无缝集成的全线上操作,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便捷、安全及高效的融资渠道。同时,结合有色金属贸易的特点,交易平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风险管理功能的引入,实现融资和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
3、推动物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利用集中的支付交易平台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将物流服务的仓储、质检、运输、质押物监管等各个环节融合到交易和金融服务的过程之中,实现各环节的协同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货物交收与货物监管的管理,推动新型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研发,促进物流与交易、金融的协同;通过车货配载、运力交易、在途查询、路径优化等手段实现物流的智能化。
三、具体建议
1、加快“新国九条”关于商品市场场外市场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实。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中就包括完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构建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场外市场等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包括进一步明确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目标定位、监管主体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修改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2、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有色金属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鼓励银行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期货与保险机构等提供相关风险管理服务,创新“订单+期货+信贷”、“订单+保单+期货+信贷”等订单融资业务。
2、进行交易模式方面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的特点决定了交易模式的创新发展是推动其市场规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这意味着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场外市场在交易模式上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例如,即期交易、中远期交易、期货交易、产品期权等交易模式在有色金属电子交易平台上的创新应用。
4、进行交易制度方面的探索。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贸易对风险管理的需求特点,意味着在交易制度方面,需要探索在电子交易平台上引入以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为目的的专业交易商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和产业客户在风险隔离、防止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发展成为专业交易商,依法合规参与现货及衍生品交易,并通过为其他交易会员提供相关的衍生品服务而成为其他交易会员的对手方,以满足实体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同时,支持期货交易所完善配套制度,为专业交易商在场内进一步对冲风险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