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会议室里,众人陷入沉默,空气凝固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当“基夫赛特炉造冰铜”攻关陷入第三十七天的僵局时,王浩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迷茫。温度低了,铅口堵塞;温度高了,冰铜品质不达标。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像一堵高墙横亘在众人面前。
有人开始翻看笔记本,有人盯着天花板发呆,还有人小声提议:“要不……先维持现状?”更甚者打起了退堂鼓:“原料铜含量太高,下游工序吃不消,这条路怕是走不通……”
江西省劳动模范王浩摩挲着茶杯,目光穿过窗户,落在不远处那座喷吐烈焰的“钢铁巨兽”上——这座他守护了十二年的基夫赛特炉,曾被他亲手驯服,如今又迎来新的挑战。
“还有什么比基建期更难的?基夫赛特炉最大技术优势不就是处理复杂原料吗?”这一灵魂拷问,让在座的技术骨干们面面相觑。
王浩站起身来,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清晨。那时刚完成连续一个月驻厂攻关的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房,突然发现生活区的柳枝已绽出新绿。
记忆闪回到2012年3月,基夫赛特炉点火投产。作为副工段长的王浩,面对外国专家团队,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掌握这项技术!”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大家当头一棒。
试生产期间,料仓堵塞、皮带故障、温度失控等问题接踵而至。一个班20人轮番上阵,抡着大锤“咣咣”砸料仓才能勉强下料。最艰难时,人员流失率高达60%,分厂两百号人总共换了三四拨。
“那时候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但心里有团火,相信一定能找到出路。”王浩所说的“火”,既是炉膛里上千度的烈焰,更是每个人心中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根三米长的检测杆见证了他们的执着。无数次取样观察,让王浩练就了“一杆知炉况”的绝活——一杆子插进熔体,粘接物的手感、熔体高度、稀稠度,全是数据。杆体传来的细微震动能告诉他熔体的黏稠度,粘附物的颜色暗示着化学反应的程度。正是这种“把简单练到极致”的钻研精神,让他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核心指标渣含铅率大幅下降,超越了国外原厂水平。
“没有征服不了的炉子,只有不敢闯的人。”王浩的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陡然一振。
但这次的挑战来得比想象中更严峻。2023年,原料铜含量骤增,下游连续脱铜炉(CDF炉)不堪重负,炉结增厚、频繁停炉。
“这条路走不通,咱就回到原点,换条路。”王浩灵感迸发,“我们去找原始设计资料。”泛黄的图纸堆里,一个被尘封的工艺参数让大家眼前一亮——基夫赛特炉本身就能造冰铜!这个发现像一束光,照亮了迷雾中的前路。
然而,外方资料仅有一句理论提示,毫无实操参考。
现场攻坚的重担落在了王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陈志冬肩上。最初的日子像在黑暗中摸索,“铅温太低了,排铅过程中一直要疏通铅口,且铅溜槽粘结严重,排完一次铅就要清理一次,人员没得歇,工作量太大了”“炉前人员注意,锅炉掉大块了”“电收尘灰斗堵死了,外勤人员赶紧去帮忙清理”……
“当年我们连基夫赛特炉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现在不照样把它玩转在手心?”和这座炉子朝夕相处十二年,从初见时的陌生到如今的如臂使指,这座基夫赛特炉的每一条管道、每一处阀门,都刻进了他的肌肉记忆。
“这事肯定能成。”王浩心中有数,时任铅分厂厂长助理,带领团队一方面调配一切力量解决现场问题,班组人员不够就工段管理人员补;一方面加班加点统筹数据分析,周而复始地验证优化参数。
工作室成员徐斌记得:“正如王劳模说的一样,搞火法冶炼的人就得有股‘急脾气’,问题等不起。”
成功实现两次关键突破后,冰铜产量从年5000吨飙升至万吨,粗铅回收率虽有牺牲,但冰铜的高附加值反让效益提升。
当第一包合格的冰铜从基夫赛特炉排出时,大家都沸腾了。黑曜石般闪亮的冰铜,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更开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
胜利没有让王浩停下脚步。2024年,他带领团队乘胜追击,将这项技术创新拓展到多金属复杂物料处理领域。
多金属处理,其实就是最大程度地回收铜、金、银等有价金属。
面对锅炉炉结增厚、熔池深度波动、杂质元素富集三大难题,他们开发出“氧位—硫位定向分离”技术,用新型精矿喷嘴解决堵塞问题,独创“温度—浓度—速度场匹配”模型,大大提升了基夫赛特炉多金属复杂物料处理能力。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这项突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2025年5月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相关技术在全国铅冶炼行业具有重大推广价值。
“怎样才算发挥基夫赛特炉的最大优势?”
如今,答案已清晰——让这座炉子“吃”进废渣,“吐”出金银,在行业寒冬中烧出一片新天地。
火光映照下,炉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记录着十二年来每一次攻坚的艰辛与荣光。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个“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一名“江西省劳动模范”、六名“江西省技术能手”。
这簇从十二年前点燃的创新之火,正以更旺的势头继续传递,见证着江铜人“大胆想、勇敢闯、善于拼”的创新精神。(欧阳倩 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