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安全护航·绿色未来 | 镜头里的安全密码

2025-07-04 16:22:39.0 来源:总编室板块

 

凌晨3点,银山矿业检化中心化验室的微信群突然亮起。几张照片接连弹出——台面试剂整齐归位,光谱仪电源已断,通风设备运转正常。画面在深夜的屏幕里格外清晰,而这条看似简单的汇报,背后却是一场关于安全的无声守护。 

2023年的一场意外,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溶样间通风系统突发异常,尽管最终化险为夷,但那一刻的惊险,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化验班班长管金兰回忆道。痛定思痛后,一场以“影像留痕+数据追踪+立体防护”为核心的安全革新悄然启动。 

如今,“拍张照再接班”成了化验室的日常。上岗前,员工们化身“安全摄影师”,将仪器参数、试剂摆放、消防器材位置一一记录;下班时,“归零照片”更是必不可少——电源关闭、台面整洁,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份无声的安全承诺。这些影像在工作群里流转,形成了一条可视化的责任链。 

地质组组长叶青曾通过对比交接班照片,发现某台仪器接口的细微松动。“如果没有照片记录,这样的隐患很难察觉。”厚厚的台账本里,仪器使用时长、试剂领取数据与照片相互印证,构成“影像+数据”的双保险,让隐患无所遁形。 

每逢雨季,晚上9点的化验室总会出现一个身影——党员黄志辉。去年暴雨夜,他打着手电检查设备时,发现一台精密仪器的电源线外皮受潮膨胀,随时可能短路。他迅速记录:“7月15日,21:45,ICP电源线异常,已交接白班处理。”这样的坚守,成了“拍照交接班”制度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拍照前再检查一遍”已成为肌肉记忆,员工们甚至自发组织“安全找茬”竞赛,在照片里寻找潜在风险。金银组组长喻华发现,安全隐患数量正逐年下降,“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意识的提升。” 

自精细化管理实施以来,化验室累计排查整改隐患43项,实现连续两年安全生产零事故。那些流转的照片、工整的台账、风雨中的身影,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 

“以前是‘要我安全’,现在是‘我要安全’。”管金兰翻看着手机里的交接班相册,笑容欣慰。镜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安全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防线。当“我要安全”成为本能,那些定格在画面里的瞬间,便成了守护生命最坚实的密码。(张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