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不美,让天鹅告诉你……”德铜讲解员吴静话音刚落,一群白天鹅掠过湖面,引得众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矿山里真有天鹅湖!”
初冬的德铜四号尾矿库,湖面波光粼粼。坝面上,到此研学的师生们驻足在一块标有“生态文化”显目字样的看板前,发出了惊叹。
这条由德铜“文化管家”精心打造的精品参观路线,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当“文化管家”平台如园丁般深耕这片土地,一粒粒文化种子在十里矿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培土固根:在历史岩层中淬炼文化基因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进入新时代,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怎样打通《江铜集团新时代行动纲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何以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溯源行动,点燃星星之火。
当“文化管家”发起“找寻奋进的精神力量”活动,德铜15家单位在岁月尘埃中淘洗文化金矿,淬炼文化基因。
建矿以来,德铜诞生过四位全国劳模,其中三位出自采矿场。
1977年,水龙山上,王福臣守着那台4立方米小电铲加班加点进行基建剥离时,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用上更大斗容的“洋电铲”,让产量再高一点。
1992年,谈判桌上,李有章拍案而起,精准指出国外设备厂家设计缺陷,叫板“洋大车”,只为让矿山成本再低一点。
如今,专注国产大型采选设备焊接修复三十余年的黄发明,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采矿场从三代全国劳模眼里的“洋设备”故事中,找寻到了“工匠文化”是他们必须传承的文化基因。
世界首台最大的 680立方米超大型浮选机落户,有色首家生产应用高压辊磨机技术项目落地……通过溯源,泗洲厂破解了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密码——“创新文化”便是其发展的“动力源”。
精尾厂在复垦试验田里栽下第一株水蜡烛,把“誓把库坝变绿洲”的誓言写进绿色基因,生态文化从此成为他们的灵魂。
“文化管家”上下协同、精准定位,溯源出的每个专项子文化都紧扣中心、特色鲜明,多维诠释着江铜企业文化的内涵,传承着各自的文化基因。
2023年,采矿场、大山厂等5家单位成为先行试点。在一次次深入调研、交流讨论中,文化溯源的途径更加清晰,文化赋能的目标更加聚焦。
2024年,在总结试点做法基础上,“文化管家”全面铺开。
2025年,持续升级打造“文化管家”平台,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子文化建设,确立了《以创新文化建设助推矿山资源高水平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深入推动创新文化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文化赋能。
三年三步走,文化土壤愈加肥沃、文化根系蔓延矿区。从“建机制”寻找土壤,到“打基础”试点培土,再到“促提升”二次固根,“文化管家”为全矿15家单位确定15个专项子文化。
当15棵文化之树深扎岩层,“一单位一品牌”的子文化体系终成林海。
促枝增叶:让文化养分在毛细血管奔涌
树木长得好不好,养分是关键;平台用得好不好,服务是关键。
“文化管家”如同园丁,悉心呵护每一棵树苗,并探索“送、种、晒”三式育林术,通过“送文化”输血,“种文化”造血,“晒文化”活血,以更好传承公司文化基因、落实公司文化主张。
在匠心独运的“送、种、晒”模式培育下,文化的种子得以快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20世纪90年代初,无法开采的钼如同废渣,一年到头也只能抠出二十来吨钼精矿,像个小作坊。瞧现在,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工厂,年产钼精矿已经突破万吨大关,促成这巨变的,就是精益。”这是新技术厂文化讲解员张国燕向一线员工介绍他们的专项子文化——精益文化的生动场景。
除了“微宣讲”,在重点区域、重要窗口,更新企业文化理念牌和海报,以展板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多种“零距离”的文化服务,把文化送出去,让员工更理解专项子文化内涵,进而唤起内心的“自豪之情”“爱矿之情”。
倘若“送文化”是输血供养分,那么“种文化”就是造血强筋骨。
通过“岗位格言征集”“海报设计比赛”等活动,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文化管家”将专项子文化理念植入员工心中并化为行动。
“质量前进一小步,品牌提升一大步”的品质文化,展现铸造公司对品质追求的执着信念;“吃干榨尽 变废为宝”的资源文化,体现了尾矿回收厂持续挖掘资源价值……15 个专项子文化征集到数百条岗位格言,将子文化的各自特征生动刻画、将员工的风貌尽数展现。
身边“凡人凡事”被整理成企业文化故事,通过“故事会”“微视频”分享传播,让“晒文化”成潮流。
“在化验室滴定间,化验员徐琴专注于‘半滴’操作,只见她手腕一抖,滴定管依旧保持平衡,几乎感觉不到变化,成功挤出的半滴液,让溶液瞬间变色,化学反应刚刚好。”
这种体现化验高超技艺的“半滴液”故事经“大美德铜”微信公众号传播后,激发了更多人学习挑战的热情。
“文化管家”为专项子文化定制二维码,以“视频+图片+文字”呈现子文化故事,加速了“指尖”传播。同时,协同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教、安全、法制、廉洁文化宣传活动,进一步贴近生产实际、贴近基层一线、贴近员工需求,进一步凝聚线上“微力量”,集聚线下“好声音”,让传播越来越广。
“送文化”让员工看得见,彰显千年铜文化底蕴;“种文化”让员工听得懂,激发文化感召力;“晒文化”让员工传得开,发出矿山改革发展之声。
文化之力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催生累累硕果。
催花保果:文化力量解码矿山逆龄生长
带上工具包、望远镜、劈柴刀、检测仪……
凌晨五点,动力厂维操班长张斌带着两名人员,乘着电力工程车开启了新一天的巡线之旅。
爬过高山、陡坡,穿过密林、深谷。巡完一座铁塔,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座。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巡线不止。全矿230座杆塔,350公里线路,每年巡视至少四次,相当于跑完33个马拉松全程。
动力厂员工以“马拉松”式的坚持,坚定落实执行文化,从“两票”操作,到维修调度,保障全矿每年14亿千瓦时的供电稳定。
无独有偶。每个子文化都结出了果实。
当年,实业公司承接了非洲一家公司的开关柜业务,面对亚非6小时的时差,员工们毅然坚持24小时随时响应客户的咨询沟通。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标准服务,更是“提供高于行业标准的增值服务”。这种对服务文化的执着坚守,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和信任。之后,实业公司成功斩获非洲菲宾帕铜矿800万元开关柜订单。
运输部将安全文化贯穿运输作业的全流程、各环节,为全矿提供了“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尾矿回收厂的“淘宝客”变身“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资源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加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量增加40%。
……
三年来,“文化管家”把握时代特点、回应企业要求、聆听员工声音,加速了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促进了15个子文化开枝散叶、硕果盈枝,让开采了60多年的老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座山那面旗》《誓言》等文化故事受到省级表彰;《以“文化综合体”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天之势: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参天大树已傲然挺立,其年轮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沉淀,更记录了文化的滋养。在德铜这片热土上,每一道年轮都镌刻着文化力量推动矿山逆龄生长的印记。
无人驾驶疾驰于地,无人巡航翱翔于天,孪生系统拔地而起……一大批数字化项目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肯定,德铜成为全国“智能矿山建设规范”八家贯标试点单位;2024年,荣获未来数字工业领航者两项大奖。
回望过去,从“培土固根”到“促枝增叶”,德铜人始终以文化为犁,深耕细作,使文化之树在矿区茁壮成长。如今,这些树木已然蔚然成林。
“数据多跑路,员工少跑腿”的数智文化,正激励着大家深入挖掘数据宝藏,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数字矿山”稳步迈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德铜将持续秉持“用未来思考今天”的理念,坚持守正与创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推动文化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必能为江铜拔节生长,提供绵绵不绝的原动力。(蒋晓平 曾黄林 潘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