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我心中的江铜牌 |“江铜一号”:当挑战极限成为常态

2025-06-11 11:20:44.0 来源:总编室板块

 

第一次见到江铜一号TBM盾构机,是在2023年8月设备进场时。作为银珠山采矿车间的技术员,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这台重达220吨的钢铁巨龙被拆解成若干部件,分几车运送到银珠山,随后,在井下重新组装。当“江铜一号”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它64.5米长的机身和Φ3530mm的刀盘所震撼。 

这可是国内金属矿山首台超小转弯半径TBM啊!我的师傅,有着三十年井巷施工经验的车间主任冯志华抚摸着机身,声音有些颤抖。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在这之前,银珠山的巷道掘进全靠人工钻爆和凿岩台车,月进尺能突破100米就是了不起的成绩。 

小谢,以后你就负责江铜一号的现场协调。车间主任冯志华拍着我的肩膀说。那一刻,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参与这个开创性的项目,忐忑的是这个大块头真的能在复杂多变的矿脉中施展拳脚吗? 

 

第一阶段的相处就给了我答案。在-190中段1404.334米的掘进中,江铜一号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30米的转弯半径,让它能在传统设备无法施展的狭窄空间灵活转向。我亲眼见证它创下单日28.058米的进尺纪录,这个数字相当于我们过去一个班组一周时间的工作量。 

但真正的考验是在-190至-140措施巷道的施工。这段584.6米的上坡兼转弯巷道,10%的坡度加上50米的转弯半径,对任何掘进设备都是巨大挑战。记得那天凌晨2点,我正在值班室监控数据,突然警报响起——TBM在破碎带遭遇卡机风险。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讲机里传来车间党支部书记吴刚的声音。十分钟内,设备、电气、地质三个专业组的党员都赶到了现场。我们围在操作台前,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远程分析数据,最终决定调整刀盘转速和推进压力。当江铜一号重新发出轰鸣声时,东方已经泛白。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台设备之所以能创造奇迹,不仅在于它先进的技术参数,更在于背后那个强大的支撑体系。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远在南昌的专家可以实时指导;信息化管理平台让每个环节都可视化;而现场团队24小时的值守,则确保了远程诊断+就地维修的无缝衔接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当时江铜一号正在进行-140中段1060米的掘进,连续皮带机突然出现故障。冒着零下的低温,维修班的老师傅们轮流钻进狭窄的检修口作业。我给他们递热水时,听见老党员汪永平说:咱们这是在创造历史啊。 

确实,这台设备带给银珠山的远不止效率提升。传统掘进方式需要大量人力在危险区域作业,而现在,操作人员可以在安全区域远程控制;过去月进尺100米就是极限,现在400米成为常态,最高月份达到430米;更不用说掘进速度是凿岩台车的3倍,人工作业的4-6倍…… 

 

20251月,当江铜一号完成3050米的总掘进长度顺利收官时,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对比图,我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台设备的成功应用,更是江铜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写照。从人工钻爆到机械化作业,再到今天的智能化掘进,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赋予矿山基建新内涵 

现在,每当我走过那些由江铜一号开拓的巷道,触摸着光滑整齐的岩壁,总会想起这473天里的点点滴滴。这台刻着JCC标志的设备,用它钢铁的身躯在地下书写着属于江铜的传奇。而我有幸成为这个传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或许就是一个普通技术员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今,江铜一号的成功经验正在系统总结,即将形成标准化作业手册。银珠山的实践也吸引了业内同行关注,多家矿山企业专程前来考察交流。作为亲历者,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江铜品牌,不仅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设备,更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这些设备开拓未来。当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相遇,就能在地下深处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江铜速度。(文/谢榕 图/曹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