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陈卓悦入职江铜研究院冶化所。20天后,便拎着行李来到德兴铜矿。他的实习锻炼,就这样开始了。
陈卓悦跟着现场技术人员穿梭在德兴铜矿的各个厂区间。富家坞采矿场的爆破声,大山选矿厂的机器轰鸣,精尾厂的沉淀池泛着金属光泽——入职不到一个月,这些课本上的名词变成眼前的现实。
伦敦大学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还在脑海里闪着光,眼前却是冒着蒸汽的萃取槽和扑鼻的药剂味。当来到新技术厂冶金化工工段时,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接下来半年,这儿就是你的实验室。”
在这里,工业实验不是简单的规模缩放问题,差异无处不在——那些在实验室里精确到毫克以下的试剂,在厂房里变成了以吨计量的原料;那些在论文中线条分明的工艺流程,在现场却要应对各种不可控的变量。
不去纠结,只管解决问题。陈卓悦立马投入到德兴铜矿铼萃余液中铜资源高效回收技术研究。针对新技术厂冶金化工工段的萃铼余液,采用硫化沉铜技术以高效率回收铜元素,旨在进一步提升金属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影响与生产成本。“每升余液含铜3克到7克,浓度很高,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期间,陈卓悦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大家总是不厌其烦地带他熟悉各种厂内的检测设备与仪器,现场技术员李工和尹工则成了他最好的实践老师与朋友。每当实验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帮助支招。“药剂不够了?我这就去仓库找找看。”“这个数据对吗?我帮你找一下。”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进行硫化法实验时,为监测硫化氢气体,厂里特意加急采购了专用设备。“科研需要就得配。”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尊崇。
六个月的时光像萃取槽里的泡沫,翻滚着就消失了。在德兴铜矿的这段实习锻炼经历,就像一块试金石,磨去了书生气,淬炼出实干魂。
同年10月结束实习,陈卓悦回到研究院,等待他的是全新挑战——加入江训金博士团队,11月立马奔赴银山矿业的除锰项目中试。“加入江博士团队后,我的心更定了,就像一个‘野孩子’找到了归属感。”
现场的艰辛,陈卓悦早有预期,但更考验人的,是对每一个数据的极致追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采集一次水样,同时需要对样品做一定的整理,最后封装检测,然后记录、汇总,生怕错过任何细微变化。
“上一批水样刚处理完,基本上就到了下一次采样的时间。”陈卓悦回忆起那段应接不暇的日子,依然津津有味。
2025年5月,他又随团队马不停蹄奔赴银山矿业进行除锰项目的工业实验。为了配合生产实际,24小时不间断的倒班成了日常。调试药剂用量、取样、检测分析、整理数据……这次,陈卓悦熟练了很多,也更加从容了。
这次研发团队对工艺做了一些优化,但要实现锰含量稳定达标,仍需反复调试。为了推广新工艺,他们学会了用“成本节约”代替“技术突破”,把“反应效率”换算成“每吨多赚多少钱”。
在一线的日日夜夜,见证了这个“00后”的蜕变。当实验取得成功,整个团队欢呼的那一刻,陈卓悦忽然明白: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风花雪月,而是脚底沾满的矿渣泥浆。
翻开陈卓悦入职这一年的日程表:4月德铜实习、11月银山中试、次年5月工业实验……全年出差超200天。他调侃自己一直在路上,“饭卡里的钱都没机会用,攒了好几千了。”
企业科研人员的课题从来不止是烧杯里的反应,更是要把实验室的“可能”变成生产线的“可行”。当他们真正走进车间、读懂生产、理解工人时,那些写在论文里的技术创新,才能最终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真实效益。
陈卓悦知道,奔赴在这条“一直在路上”的科研征途,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欧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