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我心中的江铜牌 | “小胖”的自白

2025-06-06 17:10:11.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我是“小胖”,一台身高超两层楼、腰围近110米、有着“JCC”胎记的浮选机。680立方米是我的“肚量”,每一次运转,都消化着蕴藏希望的矿浆。而我的故事,始于每一个矿山人骨子里的倔强。 

此刻子夜,我正枕着怀玉山的月光,思绪渐远。 

20世纪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浮选机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国产矿物的性质。自主研发真正读懂“中国矿”、服务中国工业的浮选装备,并非简单的技术难题。 

2015年,作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与江铜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我第一次睁开“眼睛”。工程师们细细观察我,像在确认新生儿是否健全,“680立方米,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浮选机!”赞叹声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独特的分量——世界之最,多么令人振奋! 

2017年的夏天,我被拆分装进车厢,带着“世界级”的骄傲与自豪,一路南下。抵达德兴铜矿的选矿厂时,说实话,我有些迟疑。这里没有我想象中气派的厂房,旧厂区的陈旧斑驳和我的崭新高大仿佛格格不入。我暗暗担心,自己这身“拳脚”能否施展得开? 

当工人们用沾着矿浆的手为我拧紧最后一颗螺栓,有人兴奋地拍打我的槽体,“这‘小胖’,肯定比进口货给力!”他们的的热情与期待,轻轻拨动了我复杂的心弦。 

我的主轴第一次转动时,现场欢呼如雷。但“成长的阵痛”很快降临:我的减速箱在空载试车时“发烧”,电机轴承在带矿运行中“咳嗽”,泡沫槽还总在深夜“翻花跑槽”,矿浆像脱缰野马,将大家的睡意冲散。我有些沮丧,也有些不安,担心自己辜负了期望…… 

但大家没有后退,而是像铜草花般,顽强而富有生命力。我清晰地感知到,“三会一课”开到了我的“脚下”、技术骨干扎在了我的“身旁”,他们顶在寒风中测算自流高差、蜷在夹缝里焊接设备定子,有个深夜,当一位老党员钻进底流管仔细检查我的衬胶皮时,钢铁铸就的心脏竟也为之震颤。原来,最先进的设备,也需要最赤诚的匠心滋养。 

“仅一年,‘小胖’就给咱多吐出了130余吨铜金属量!”捷报传来时,替代骄傲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引进只是手段,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才是目的,更是打造‘江铜品牌’的根基!”他们没有止步于让我“安顿下来”,而是与矿冶集团一道,日夜不休地探索让我“更强、更智”的可能。 

如今,我不仅能“自主思考”,还能“自我诊断”:泡沫流速监测系统如细腻的神经,捕捉每一处异常;云端数据分析辅助我思考,预判每一次波动;激光测距精准控制,使我的每一次搅拌都臻于完美。 

一次次实践与创新中,我不再只是“中国制造”,更成为了刻着“江铜印”的“中国智造”标杆。 

近年来,我的身边逐渐热闹了起来。首台国产化CST落户大山厂,“两段三产品”新型旋流器在5号库里大显身手。你看那国产电铲挥舞铁臂、国产电动轮自信穿梭,球磨机与半自磨机都换上了“中国芯”,齿轮的咬合声此起彼伏……江铜人用创新作针、以品牌为线,一针一线绣出了“国产化”的锦图。 

更让我自豪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同胞“小胖”走出国门,带着我分享的“江铜经验”,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秘鲁、刚果(金)等异国矿山大放异彩。 

回望这些年,我从图纸上的一个梦,变成了矿山里的“顶梁柱”。有人说,装备国产化是“逆袭”,但我觉得,这更像一场“归位”。中国矿山的脉搏,本就该由中国装备来跳动。 

而我,很荣幸能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与这些可爱的江铜人一起,书写属于中国的工业传奇。(吴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