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研发员的科研日记 | 碰撞与转变

2025-06-05 10:21:58.0 来源:总编室板块

 

矿山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早。天刚蒙蒙亮,选矿厂的机器已经轰鸣起来,浮选槽里翻滚的矿浆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谢顺平一手攥着昨晚整理的实验数据,一手学着现场工人的样子调整阀门,观察泡沫状态。 

从中南大学选矿专业硕士毕业,到成为江铜研究院采选所的一员,谢顺平的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实践烙印。在永平铜矿实习锻炼的六个月里,他跑遍了采矿场、选矿厂、硫酸厂,甚至药剂厂,把书本上的理论一点点揉进现场生产的细节里。他发现:科研的生命力,原来藏在这些沾满矿浆的工作服里。 

“在学校时,工艺流程只是图纸上的箭头和方框,而在永平铜矿,我亲眼看到矿石如何经过破碎、磨矿、浮选变成精矿,每一个环节都鲜活而具体。”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原本遵循的理论模型需要重新校准。 

此前,谢顺平从没想过,这六个月的时间,足以改变他的科研理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让他将这份对科研的敬畏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思考——科研不是完美的曲线,而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解决方案,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要算经济账,科研才有生命力。 

谢顺平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永平铜矿石光电抛废技术研究。听起来“高大上”,但核心问题很简单:这技术到底可不可行? 

“我们最初设想通过预选原矿提升品位,但实验数据无情地推翻了假设:技术可行,但经济账算不平。原矿抛废行不通,但后续可以在尾矿中尝试,让‘废弃资源’产生新价值。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设备投入大、原矿分选效益有限,若强行上马,几千万投资可能就“打水漂”了。技术可行只是第一步,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 

第二个项目更直接——钼矿石光电预选,“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我们如果能把设备小型化放到井下,将那些低品位矿抛废后再提升,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谢顺平算得很清楚:技术可行性不等于经济可行性,几千万的投资砸下去,必须看到回报。科研不是冒险,而是为企业决策铺路。 

在这里,每一个科研课题都要经历经济账、技术账和转化账的三重考验。科研的“可行性”必须包含三重验证:技术能突破、成本可承受、转化能创效。 

 

要算大账,指标提升才是根本。 

最让谢顺平自豪的是“低品位矿石选矿药剂优化和铜锌高效分离新技术研究”。“这个项目完全源于我们在现场发现的问题,从立项到小试全部自主完成,真正体现了科研支撑生产的价值。” 

作为项目骨干,他进行了铜锌分离过程中铜硫捕收剂的优化试验,成功筛选出性能优于现场使用的铜捕收剂与硫捕收剂,不仅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未来有望替代外购药剂,实现自主技术转化。 

“新药剂成本低,但用量本来就不大,一年省不了几个钱。真正的突破在于指标提升——这才是生产单位的命脉。”在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中,谢顺平被泼了盆凉水,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要优化药剂成本,更要提升技经指标,攻克铜锌高效分离的难题。 

据测算,铜锌高效分离技术若成功,每年新增效益可观,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盘活伴生锌资源,避免“采富弃贫”的浪费。 

“这种‘大账思维’彻底颠覆了我对科研的认知。得让指标说话,让效益证明。”谢顺平知道,6月的工业实验才是真正的考验。到时候要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矿石性质、波动巨大的处理量,还有最严苛的评判标准。但他已经准备好了,因为这次科研的每一步,都是从生产现场倒推回来的。 

要接地气,科研才有根基。 

“入职研究院两年,我有一年半的时间都在永平铜矿。”谢顺平说:“我对这里有很深厚的感情,现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未来的课题。” 

永平铜矿选矿厂厂长黄权兵是谢顺平的实习导师,这位生产经验丰富的专家不仅带他去全国多个矿山交流前沿技术,更教会他如何用生产视角看待科研问题——有时候最有效的创新,恰恰是最朴实的改进。 

矿山同事们的务实让他感动,实验器材、数据调取、甚至几百斤矿样的搬运,永平铜矿的工友们从不推辞。大家的目标一致:把科研变成生产力。 

“下一步,尾矿中石英的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研究方向。如果能将这部分非金属矿物转化为建材,既能创造效益,又能缓解库容压力。”如今,这种“问题导向、效益为先”的科研理念已深深融入谢顺平的工作方式。 

他迫切地想要快速成长起来,为江铜的发展添砖加瓦。毕竟,在这里,每一次实验都是为了落地。 

技术的碰撞,思维的转变,最终都汇成一句话:科研,要算清账。(欧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