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材料学博士刘旭东带着满腹二维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理论,踏入了江铜研究院的大门。彼时的他,作为第一批研究院赴二级单位培养锻炼的研发人员,来到江缆一线,对眼前的盘绞机、交悬链式生产线感到陌生。
“纳米材料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但车间里的电缆直径超过十厘米。面对这种大幅跨越,我从微观世界直接跳进了现实‘战场’。”刘旭东笑着回忆道。
为了补上“实践课”,刘旭东一头扎进生产一线。
在裸线车间里,他看着铜单丝经盘绞机按照合适的节距和角度旋转绞合成为不同规格的绞合铜导体,和师傅们讨论怎样缩小单丝之间的缝隙;在超高压车间,他对垂直立塔生产线产生兴趣,连续一周的蹲守,让他对重力作用引起的电缆偏心和高压电缆线芯偏心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一个月后,这个曾经分不清“硅烷二步法”和“紫外光”交联的博士,竟能侃侃而谈“挤出和绕包成缆”的工艺流程。
“在一线,生产操作人员都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他们教给我很多,也给我的思考方式带来了一些变化。”刘旭东说,当看到电缆塑料挤在导体上,表面形成气孔或突起时,他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想法是如何对该绝缘料进行改进,而有经验的师傅会立刻调整管道机头的温度去控制平整度。
“我是从材料学的角度去思考,但实际上,车间无法做到迅速更换产品,通过经验进行排查和处理,更加行之有效。”刘旭东也坦言,科学的思维和科研的逻辑是必不可少的,过于依赖现场经验,试错成本就变高了。
在江缆的第六个月,刘旭东站在了更大的产业“棋盘”前。
“我了解到江缆现在还不具备生产橡套电缆产品的资质,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橡套电缆订单只能通过外包的形式完成,导致了这一部分利润的流失。”刘旭东说,国内科研人员和线缆厂商已经开始探索橡套电缆电子辐照交联加工的可能性,“江缆建有一条电子辐照交联生产线,具备采用电子辐照交联生产橡套电缆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进行尝试。”
目前,针对江缆的实际需求,刘旭东向集团公司报送的相关一级项目,正在推进中。“采用仿真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对电子辐照交联的机理及工艺展开研究,探究出一套橡套电缆的电子辐照交联工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科学家看见“可能性”,工程师看见“可行性”,而产业需要两者对话。
“刘博士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一种融合的思维方式。”团队成员们这样说,通过全面了解电缆产品的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发掘痛点、难点问题,才能多提项目、提好项目。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线,刘旭东说:“当我真正进入产业中,了解工业上的实际运用,才感受到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性。”
论文里的公式转化为产线上的参数,“纳米级”的洞察力穿透了电缆的“铠甲”。当被问及基层锻炼的最大收获时,刘旭东从手机里找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毕业时他穿着学术袍,另一张是江缆车间里他穿着“江铜蓝”。
“前者代表科学的高度,后者是在丈量土地的厚度。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两者之间架一座桥。”
而这座桥,正在延伸……(汪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