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层林尽染,滹沱河水奔腾不息。在这片见证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历史转折的土地上,德兴铜矿三批百余名中层干部沿着红色足迹,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维碰撞。
从革命旧址到创新高地,从传统矿山到数字前沿,这场融合红色教育、科技创新与数智探索的培训,正在书写新时代铜业强国的“赶考”答卷。
“承”红色血脉
“必须从政治高度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考量!”“中央八项规定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铁规矩!”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学员们通过专题党课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义,从革命历程中领悟“赶考”精神内涵。
“当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党中央就是在这间不足60平米的土坯房里,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讲解员的声音在狭小的会场回荡。
学员们注意到,墙上悬挂的煤油灯罩已锈迹斑斑,但玻璃罩上“自力更生”四个刻字依然清晰可辨。这让他们联想到四十年前“水龙山突击队”的故事。
那年,德铜安装的第一台电铲重达125吨,其中最重的部件达40多吨。在没有任何现代运输装备的条件下,突击队员们以“蚂蚁搬家”的智慧、“愚公移山”的韧劲,硬是用三个月时间靠肩挑手拉将设备“扛”上了山……
“把当年‘豁出命来干'的豪情,转化为现在‘自立自强’的实践。”这种攻坚基因早已融入德铜的骨血。
曾经,德铜主要设备大多需要进口,常常被国外厂商技术掣肘。进入二十一世纪,德铜趁着国家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东风,与国内头部企业攻克千难万难,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推动了电铲、电动轮、大型浮选机等“国之重器”在矿山落地应用,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置身旧址,身处新时代,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成为触动大家最多的焦点。
“人力资源结构需要优化、外部市场开拓力度不足、创新驱动发展后劲待增强……”这些正是德铜眼下需要正视的新“考题”,也是矿山中层干部们需要实干破解的发展难题。
赶考精神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的突破中。“深入推进组织形态变革”“加大钢球质量提升研发投入”“积极探索钼铼全量精深加工利用等技术,提升伴生金属综合利用”……
“赶考场景在变,但精神内核始终是突破‘舒适区’的革命性。”学员们在学习交流中提炼出核心认知。
“刻”创新基因
百余公里外的白洋淀畔,一座承载国家战略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作为继深圳、浦东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建设八年来,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和现代化面貌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三座城’理念展现了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全新探索,这种前瞻性的规划与建设,无不体现着深刻的创新思维……”随着讲解的深入,学员们感慨不已,“创新是雄安的基因,同样也是矿山的鲜明标识。”
近年来,随着采区深部开采,难磨难碎矿石增多,德铜面临选矿效率下降的挑战。但德铜以创新破题,通过高压辊磨系统工艺的首次应用,实现台效提升20%,为斑岩铜矿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方案。
今年,该矿进一步升级浮选系统,创新简捷流程工艺,预计将铜回收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德铜泗洲厂副厂长刘爱军的信心,源于矿山对技术攻坚的持续投入。
勇于挑战、善于攻坚,是掌握创新“主动权”的关键。
在废石堆中“淘金”,曾是行业难题。德铜联合设备厂商,创新应用X射线光子成像与图像识别技术,成功实现废石中铜金属的精准分选。这一突破不仅让低品位矿石变废为宝,更为全球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调试与迭代。”从钼铼深加工升级到铜钼分离新药剂试验,再到粗颗粒沸腾浮选柱的应用……德铜坚持以创新为引擎,持续推动矿山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这些技术突破构成的创新矩阵,正在重塑传统矿山的价值链条。
以终为始,向新而行。雄安的“三座城”与德铜的“技术群像”,共同印证了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两个不同纬度的创新实践,诠释着“惟创新者进”的时代真谛。
“探”数智未来
走进三一重工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准挥舞的机械臂,偌大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工人。这一幕,给学员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维震撼。
“这座‘灯塔工厂’代表了全球制造业的顶尖水平。”讲解员介绍说,“通过人机协同、自动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了85%。”
“这和我们‘无人矿山’‘黑灯工厂’的远景目标不谋而合!”德铜数字化部部长王雪峰难掩兴奋,“矿山行业的未来,就该是这样。”
作为国内制造业的标杆,三一重工展现了智能化生产的极致形态;而德铜,同样是矿山行业的领军者,要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紧跟数字化浪潮,勇立潮头。
就在近期,德铜凭借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矿山建设的卓越成果,成功获评江西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L9级,标志着德铜的数字化进程已从集成提升阶段迈入创新突破新高度。
然而,对标“灯塔工厂”,德铜仍有差距:“牙轮钻机还未能实现全自动化钻孔”“电动轮运输仍然需要许多职工倒班作业”“皮带小车如何实现精准均匀下料”……这些难题让学员们深刻意识到,距离真正的“无人矿山”和“黑灯工厂”,还有一段路要走。
“爬坡过坎,关键在信心。”面对数字化改革的阵痛,培训老师鼓励大家,“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决心。”
“我们拥有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打通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数字化升级‘最后一公里’。”王雪峰坚定地表示。
专题授课、现场教学、案例研讨……五天“干货满满”的沉浸式培训,开拓了创新思维,提升干部现代化治理能力。这场跨越时空的“赶考”之旅,已在每个人心中播下奋进的种子。(徐勤勉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