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照明系统照亮了什么
从钻木取火点亮火把,到油灯、煤气灯再到电灯,从电灯的萤光灯、LED灯到今天的智能灯,每一次突破都照亮了人类认知与技术的边界。
2024年,德兴铜矿大山厂碎矿工段、武山铜矿白杨畈转运站分别启动了照明系统升级项目,重点改造原有照明设备,采用智慧照明系统及“单耗承包”合同模式。
这场小范围的智慧照明系统升级项目,有何特别之处,又将照亮什么?
照亮物理空间
与传统意义上的“单耗承包”比,照明系统升级项目略有不同,不具备批量性,也不具备大规模,但是,当“能做的项目都已开展,好改的单件都已改完”时,作为设备管理的一种方式,是向下继续延伸,还是选择新的方向?
作为各种前沿创造的应用者,我们无力从技术边界上探寻,却能在应用实景上受益。
“看见光”。改造前,德铜大山厂碎矿工段、武铜白杨畈转运照明设施主要采用套金属卤化物灯具,已使用超过15年,存在故障率高,维修频繁,无数据交互,运维依赖人工等,管理成本攀升。能耗与效率低下,总功率大但照度不足,影响作业安全,无法自动调节亮度,以大山厂碎矿工段为例,日均耗电量达1057.2度,亟需升级优化。
“应用光”。改造后,如今在武铜白杨畈转运站,铁路沿线的90盏智能灯具构建起一条“光明走廊”,办公区则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熄”的智慧管理。
“读懂光”。走进德铜大山厂碎矿工段,曾经使用15年的老旧卤化物灯具已被智能LED系统取代。“新系统集成了时控、光感和微波感应技术,像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生命体,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亮度。”工段长胡恒欣介绍说。
通过远程监控、能效管理、自动运行、设备管理、故障预警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照明系统的运行效率,现场照明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照亮数据空间
智慧灯具不仅是“光”的载体,更是数据入口、服务节点和生态枢纽,其照亮的内容已远超传统照明的范畴。
德铜大山厂碎矿工段新的照明系统采用了PLC电力载波技术,并通过OFD调制方式实现了灯具和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提升了现场照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里,实时监测每盏灯的数据。
数字化看板:照明状态可视化,一体式驱动带来更加精准的灯具状态数据采集,可监测、采集灯具运行电压、电流、功率、温度;
故障告警。可实现对现场照明精确到每一盏灯具的故障告警;任意一盏灯发生异常,可在后台报警,并显示故障原因;
能耗分析。“可实现对现场照明精确到每一个灯具的电量采集,通过后台集中管理现场照明能耗数据。”德铜大山厂徐小贤分析道。
据测算,通过此次智能照明系统的升级,原有的照明系统日均耗电量从1057.2度降至508.8度,节能率达到52%。根据该节能水平,预计六年内可节约电能118.44万度电,降低了企业的电力成本。
这里,还将是万物互联的载体。
试想,智慧+系统,从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当我们身临其境,现场照明内置传感早已收集好了温湿度、空气质量 、噪音、AI摄像头感知等,便可轻松生成工厂的“环境体检报告”。“在终端侧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可实时识别互联的设备异常;根据人体红外感应自动识别现场人员安全状况,实时告警……”现场应用场景的要求,倒逼承包方不断进行着技术升级。
当一盏灯开始“思考”,它照亮的不仅是车间角落,更是传统制造业通向智能化的道路。
照亮服务生态
材料设备公司于2024年推广了“电子商城+单耗承包”合同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为德铜大山厂提供了包括PLC智能照明灯具、智能配电箱及智慧照明控制系统在内的全方位产品和服务。
无需二次投资。“企业无需额外投入,由承包方承担全周期服务。这一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供货、系统调试、设备安装及六年质保,且无需二次投资。”德铜供销部叶自欢介绍说,在实施过程中,承包商按照单耗承包模式承担照明设备的更换、照明布局优化、配电箱改造及智慧照明系统的调试与应用。承包商承担全生命周期维护(含线路巡检),倒逼其选用长寿命灯具。
盘活人力资源。以德铜碎矿工段为例,实施前后效果明显。
照明单耗承包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将隐性运维成本显性化,其价值远超成本节约,更是推动传统电工班组向“价值中心”转型的杠杆支点,进一步构建起以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和管理升级为核心的杠杆体系。
这种“单耗承包+智慧照明”模式,为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样板。
“智慧灯具照亮了什么?”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双重含义——既指向其物理层面的照明功能,更隐喻其在数字化时代重构空间、赋能行业的深层价值。(魏湘亭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