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共担+技术赋能”模式化繁为简
外排水锰浓度达标排放处理工艺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无成熟经验可借鉴。
德兴铜矿联合科研团队开展为期半年技术攻关,进行16次实验室小试、3次工业化试验,终于在2022年12月成功研发“降锰工艺”,实现外排水锰浓度的稳定达标。
锰浓度稳定达标,但核心技术及药剂由研发方掌控,传统采购模式存在质量与价格风险。那么,如何在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全新的课题、全新的挑战!
从“关键恒量”破题
降锰工艺的核心技术和药剂由研发方掌控,如果沿用传统材料采购模式,供应商很有可能开启“漫天要价”模式,药品、药量、药效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公司正在大力推行材料单耗承包,用这种结算方式调动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一拍即合!我们也可以通过降锰一体化服务承包模式,维持降锰工艺日常运行。”德铜供销部部长潘开瑜说。
在众多不确定的情况下,识别关键恒量,是模式成功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确保新领域应用效果的核心保障。
“前端来水不确定、药剂增加不确定、药效不确定,但有一样是确定的,就是外排水锰含量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外排水锰浓度≤2mg/L。”德铜采区酸性水处理厂厂长曹金荣说。
经过分析筛查,这是错综复杂变量中的唯一关键恒量。
最终,降锰一体化服务承包模式以“去除每千克锰的单价”为承包计价,倒逼承包方不断优化技术、提高药效和加强工艺控制,从而控制成本。
可见,抓住核心指标,用这一个数字就同时衡量了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
用“动态平衡”解题
以“去除每千克锰的单价”为承包计价,解决的是如何结算的问题,解决的是承包方“技术越好,赚得越多”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企业自身控制成本的问题。
“不能把宝全压在承包方, 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推动前端工艺优化。”德铜采区酸性水处理厂副厂长廖翔说,按实际除锰量结算费用,德铜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前端工艺优化。
通过对历年相关数据比对分析,他们发现污染物去除效率与成本的动态平衡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去除率越高,去除成本越低。”
据统计,2023年一线天处理站HDS系统平均锰去除率从2022年的80.88%提升至86.48%;杨桃坞处理站HDS系统平均锰去除率从2022年的74.6%提升至83.45%,大大减少降锰工艺中锰的去除总量,降低了水处理成本。
“前端预处理HDS系统承担多少污染物负荷时,整体处理成本最低。”降锰一体化服务承包模式,倒逼的不仅仅是承包方的技术进步,也倒逼着我们不断深度思考,前端预处理与后端深度处理的协同效应,实现双方风险共担,成本共降。
降锰一体化服务承包模式从2023年延续至今,承包方积极改进药剂,不断加强降锰工艺过程控制,节约药剂成本,实现了最大效益。同时不断引进供应商参与降锰工艺的研发中,自2024年德铜降锰一体化服务单价持续呈下降趋势。
“技术越好,成本越低”的正向循环正在形成。
以“复制推广”结题
2025年,在材料设备公司的支持下,拟在德铜精尾厂采取该承包模式推广工业废水中除COD的单耗承包,验证模式的普适性。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关键指标,反映水体的氧化还原负荷。
工业废水中除COD,继续沿用“去除每千克污染物的单价”单耗计价模式,将COD处理成本与处理量、处理效率挂钩,激励承包方技术创新。
同样,降锰工艺中开发的“前端预处理+后端深度处理”技术框架,也可迁移至COD治理,形成行业标准,加速技术扩散。
从传统模式的“买药剂设备”到单耗模式的“买处理效果”,推动产业升级,成本大幅下降;承包方从“卖产品”升级为“保达标”,而我们则从“过程监管”简化为“结果验收”,管理效率和效果大幅提升。
“风险共担、技术赋能、动态优化”的单耗承包模式,有效破解环保治理中成本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这一模式不仅为矿业污染治理提供了新路径,更为工业环保领域贡献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魏湘亭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