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公司所属广州江铜的生产车间,铜杆产线机器轰鸣,一、二车间的检验室里,检验员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检测设备,严守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质量防线。
这背后,“传帮带”“老带新” 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正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将经验与创新紧紧相连,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迈进。
质量把控育新人
2025年2月,24 届毕业生曹春竹以管培生身份入职广州江铜,初涉铜材检验领域的她面临诸多挑战。好在企业完善的“传帮带” 人才培养体系为她提供了有力支持,经验丰富的检验老师傅成为她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在二车间8.0检验区,忙碌是这里的常态。李秋芳师傅带着曹春竹穿梭其中,开启了她的学习之旅。李师傅头戴安全帽,动作娴熟地来到收线端,拿起铜杆后迅速返回检验室。测量工具在铜杆表面精准滑动,随后铜杆被切割成段,含氧、扭转、拉伸等多项检测有序展开。这一系列操作,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小曹眼前“活”了起来。
检测时,李师傅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细微异常。一旦数据出现偏差,她立刻联系产线操作人员,细致地指导调整配比,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有一次,小曹对含氧数据判定产生疑惑,李师傅耐心解释:“看含氧数据,关键在于其变化趋势,起伏过大就是异常信号,而且要紧密关注最新数据标准。”为了让小曹理解得更深刻,李师傅还拿出过往的检测数据图表,对比不同批次产品的含氧数据变化,详细分析正常数据波动范围和异常数据特征。李师傅说:“新员工上手慢很正常,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李师傅还分享道:“在带新员工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电脑知识。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新员工别畏惧新领域,踏踏实实地学,都能做好工作。”这番话让小曹吃下了“定心丸”,增强了她在新领域学习的信心。
匠心“传帮带”,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质量意识的传承。通过对新员工的悉心指导,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严格的质量观念,明白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打造一支质量把控能力过硬的人才梯队。
一颗匠心传经验
在品技部客服岗位的曹春竹,需要运用8D分析方法处理客诉,这使得她必须掌握在铜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乳液检测知识。
小曹来到第二检验室向邓志鹏师傅请教。邓师傅操作折光仪时手法娴熟,擦拭、注水、盖盖、照射,每个步骤都精准到位,确保蓝白分界线与0度重合。看似简单的操作,邓师傅却强调诸多细节:“用滴管滴乳液更精确,拿折光仪要保持水平,多照射几次找最佳位置,数据才精准。”邓师傅边演示边讲解,让小曹不仅学会了操作,更理解了背后的原理。
鲍工给小曹讲述的邓师傅处理客诉的故事,更是让小曹深受触动。面对客户质疑,邓师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条理清晰地分析问题,成功化解客户的疑虑。后来小曹了解到,邓师傅为了处理那次客诉,提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了多种可能的原因,还在实验室反复模拟实验,才在客户面前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邓师傅常说:“处理客诉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让新员工学会举一反三,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独立应对。”这件事让小曹深刻认识到专业素养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她提升自我的决心。
除了李秋芳和邓志鹏师傅,还有张师傅和他的徒弟小王的故事也在广州江铜里广泛流传。小王刚到岗位时,对复杂的设备操作总是出错。张师傅没有丝毫抱怨,他根据小王的学习特点,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操作流程手册,上面不仅有操作步骤,还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张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小王进步飞速,如今已经能独立完成高难度的检测任务。
在广州江铜,像李秋芳、邓志鹏、张师傅这样的老师傅还有许多。他们坚守岗位,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炼就“火眼金睛”,在“传帮带”工作中倾囊相授。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新员工快速成长,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如今,广州江铜的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年轻员工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新员工在各类行业竞赛中崭露头角,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曹春竹、朱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