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勇当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 “小巨人”成长的关键路径之“布局‘双碳’的绿色‘魔法’”

2025-04-11 16:18:39.0 来源:宣传教育板块

布局双碳”的绿色“魔法” 

在当前全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科技企业在绿色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其中,江西铜业集团桃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简称“江铜桃林”)凭借其在土壤修复领域的突破性技术,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展现了江铜集团在环保技术上的卓越实力。 

生态开关,魔法跃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土壤持续产酸的土地,怎样勃发生机? 

第一步,重现“只此青绿”的山水意境。但谈何容易?传统矿山修复多采用“物理隔离法”,短期见效却治标不治本。 

江铜桃林另辟蹊径,耗时十年研发出“微生物原位调控技术”——通过调控矿山土壤铁硫循环、抑制酸化与重金属释放,形成了从源头治理的“低碳、低成本、自维持”直接植被修复解决方案,攻克了土壤酸化反复、植被易退化的难题。 

“就像给土壤装上了‘智能开关’,让微生物自己‘消化’。”科研团队负责人杨涛涛博士比喻道。 

这一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如今,德兴铜矿排土场的西源岭,变身“花海与森林交响”的生态公园;城门山铜矿尾矿库的膜袋坝上,缤纷花草在微生物“加持”下绽放,吸引游客打卡。 

目前,江铜桃林已手握13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1项国标、1项行标与8项团标,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以废冶废,泥里淘宝。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第二步,以废冶废,在废泥里淘到宝。走进江铜桃林实验室,一组数据令人惊叹:治理后土壤重金属固定率超60%,外排水pH值稳定达标,铅、锌等削减率超90%,水质达地表Ⅲ类标准。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绿色资产’。”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大幅减少石灰等碱性中和材料的使用,大量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矿业废弃物,达到节能降碳目的。 

这就是让人称道的“以废治废”模式。 

矿山酸性废水处理后的底泥,经科研团队“点废成金”摇身一变成为了修复材料,大大降低成本减少了碳排放。原本不生寸草的岩质边坡,经喷播添加了微生物菌剂与改良基质的底泥后,短短数月竟披上“绿毯”——金鸡菊随风摇曳,紫穗槐倔强攀岩,连石缝间都生出绿意,开满了星点苔花。 

修复一片地,收获两桶金 

万物互联!如何创造一个联动的生态固碳场景?通过“地形—土壤—生物”三维协同体系,构建天上蓝、地上绿、地下储的全域碳汇网络 

第三步,修复即固碳。在国家“双碳”战略确立为重要政策导向之际,江铜桃林以前瞻性视野布局碳汇价值转化体系,联合长期产学研合作伙伴——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开展生态修复固碳效能研究,通过实施地形重塑工程构建深层碳储存空间,辅以植被—微生物修复构建地表绿色网络,形成大气层、地表生态与地下储碳三位一体的综合固碳体系。 

通过微生物原位调控重金属矿山土壤改良及修复技术,构建出“地形—土壤—生物”三维耦合的生态固碳场景:地形重构工程使每公顷土地形成50~55吨的地下碳汇空间,在地下打造天然碳库;修复后繁茂的植被系统则带来6.0~10吨/公顷的年动态碳增汇。 

以德兴铜矿的西源岭生态修复项目为例,经生态修复后的4片区域共计43公顷的入地,年固碳量可达3000吨,等同于抵消3座中型纺织厂全年蒸汽锅炉的燃煤排放,以生态之力逐绿生金。 

这种“治理即固碳”的创新模式,使得经修复后的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地碳汇能力与原生植被生态系统无异。 

【启示录】江铜桃林从“跟跑”到“领跑”,技术已应用于全国7省70个项目,治理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站在新起点,这家“小巨人”正将技术延伸至极端环境治理、酸性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重获新生。”江铜桃林的愿景,正随着微生物的“微观之力”,助力书写中国生态修复的宏大篇章。(刘昊 应铭 柯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