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铜新技术厂冶金化工工段,液氨是驱动生产的血液,是合成钼酸铵、铼酸铵的关键原料,也是危险化学品。
“师傅,中控屏参数一目了然,为什么还要全副武装跑现场?”上午十点,新来的徒弟小李看着穿戴防护用具的曾师傅,眼中满是疑惑。
老曾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沉声道:“走,跟我去现场‘听一听’。”
这“听”,是老曾特有的巡检方式。他用手背轻触管道,感知液氨流淌的温度;侧耳贴近泵体,从嗡鸣中捕捉最细微的异响;反复核对现场仪表与中控数据,确保毫厘不差。这是一场超越数据的对话,是人与钢铁设备的深度共鸣。
“数据是死的,现场是活的。”检查阀门密封时,老曾对身后的小李说,“电脑能显示压力流量,却看不见螺栓的细微松动,感知不到法兰垫片的慢慢老化。”
小李默默跟随,看着师傅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现代化的工厂,心中若有所动。
巡检终点,是罐区外围一块没有电池的旧钟表。老曾沉稳有力地,将指针拨向十二点整。每2小时一次的“拨钟”,已经成为他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这块表,不记录时间,只记录承诺的兑现。”他看着小李,“指针指向十二点,是告诉所有人,包括我自己:从早上到现在,我来检查过。这里,一切平安。”小李心头一震。他豁然开朗,屏幕数据是冰冷的防线,而这块手拨的钟表,是带着体温的安全誓言。
傍晚六点,交班前的再次巡检。小李的脚步不再只是跟随,眼神里,已沉淀下师傅才有的专注与审视。
再次来到钟表前,老曾侧身:“你来。”
小李深吸一口气,伸出手,把指针缓缓拨向六点,一股力量瞬间贯穿全身,那是师傅口中的“承诺”,是脚下土地的安宁,更是自己肩上担起的未来。
一个人的坚守是信念,一群人的坚守需要制度的支撑。今年,新技术厂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融入每一个管理细节:逐级签订的安全责任状,动态修订的岗位安全职责,常态化的应急演练,精细化的奖惩考评……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责任网,让“指尖的承诺”从师徒默契,升华为全厂共识,实现了责任链条的环环相扣、层层压实。(陶孙林)
记者手记:敬畏与责任,永远是安全生产不可动摇的根基。正如新技术厂的这面钟,它不追赶日月,不丈量朝夕。它的指针,由一双双有力的手拨动:从十二点到六点,是白昼的安然无恙;从六点再回十二点,是夜晚的静谧安宁。每一次转动,标记的不是时间流逝,而是一段被确认无虞的光阴。这质朴的仪式,为每一位职工提供最坚实、最可靠的保障——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