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星河滚烫,爱在身边。2024年度“江铜好人”如约而至。他们或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或见义勇为、无私救助,或敬业奉献、勇创佳绩,或孝老爱亲、名播邻里,或爱国拥军、退伍不褪色……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如散落人间的星辰,连缀成江铜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束光,照亮前路;每一份坚守都是一团火,温暖人心。愿这些温暖的故事,能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善意,让“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的清风,吹遍江铜的每一个角落,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江铜好人”张宾强:每一滴热血,都是生命的诗行
“张师傅,您又来啦!”血站护士小陈熟稔地打着招呼。这是江铜贵冶员工张宾强第102次走进采血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勾勒出一道温暖的光晕。2025年3月3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对张宾强而言却意义非凡——既是他的生日,也是送给自己最好的退休礼物。
血液输送生机,倾注他的善意。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有血浓于水的交集。当针尖刺破皮肤,手臂的伤痕,见证一次次的拯救;当青春已成白首,涌动的热血,泵出一股股暖流。
生命种子的萌芽
时针拨回到2001年9月的一个清晨。年轻的张宾强站在单位组织的献血车前,心跳加速。儿时听过的白求恩故事在脑海中回响:“抽我的血,我是O型万能血!”巧合的是,他也拥有这种珍贵的血型。当针头刺入血管的瞬间,他感受到一种奇妙的使命感。
“第一次献血后,我就停不下来了。”张宾强笑着说。从那时起,他像做学问一样钻研献血知识,从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到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每一个细节都铭记于心。他希望自己的血液能像生命的溪流,注入那些急需救治的患者体内,唤醒他们沉睡的生机。
他甚至发现了“献血密码”:捐献血小板可以每两周献一次,比全血间隔期短得多。这让张宾强如获至宝,毫不犹豫登记成为血小板捐献者,从此成为血站的“常客”。
张宾强说:“每一次伸出手臂,都像一次生命的接力。”他还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如果未来能与患者配型成功,他将义无反顾地捐献造血干细胞。
但比起期待,张宾强坦言更害怕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虽然这意味着世界上有一个人可能因此重获新生,但也意味着这个人正在生死线上挣扎。“有时候,没有消息是最好的消息。我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这份矛盾的心情,正是他最动人的温柔。
热血奔赴的坚守
在张宾强的生活里,献血和骑行是密不可分的两件事。这份对生命的热爱,让他的献血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清晨五点的晨光中,一个矫健的身影已经骑行在城郊的公路上。张宾强用力踩着踏板,自行车链条发出规律的“咔嗒”声。这是他二十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晨练习惯,也是他保持献血资格的秘密武器。
“每次骑行时,我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张宾强说。他的骑行路线常常以血站为终点,80公里的往返路程,既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深知,每一次献血都可能挽救一个濒危的生命,因此他始终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次捐献。
2011年,完成第23次献血后,张宾强踏上了骑行318国道进藏的征途。318国道,无数骑行者梦想的天堂,高原的风雪没有阻挡他的脚步,反而让他更加坚信:健康的体魄才能奉献更多。
“我已经骑坏好几辆自行车了。”抚摸着车架上斑驳的划痕,张宾强如数家珍。从最初的二八杠到现在的专业山地车,车轮碾过的里程早已超过10万公里。但无论车辆如何更换,每个献血日,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血站,这个习惯二十三年从未改变。
23年,102次,38600毫升鲜血——相当于9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从张宾强的血管流向未知的受助者。每当收到血站发来的“您的血液已用于临床”短信,他都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种幸福感,比什么都珍贵。”
爱的守护与成全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到时间就去。”张宾强轻描淡写地说。但只有妻子游老师知道,这位“铁杆献血者”有多执着。
游老师起初并不知情,直到偶然发现他手臂上的创可贴,才知道丈夫“骑车锻炼”的秘密——其实是往返80公里去市里献血。面对妻子的心疼,他笑着说:“我只是想多做一点。”
“他用热血救人,我用热汤养他。”游老师深知他的执着,便不再劝阻,而是默默炖汤为他补充营养,用行动支持他的善举。每次献血回来,餐桌上总会多一道补血的菜肴,有时是红枣枸杞鸡汤,有时是菠菜猪肝粥。这些家常的味道,是爱情最朴实的注脚。
闲暇时,两人散步聊天,张宾强总会分享公益路上的点滴,而游老师则静静聆听,眼中满是温柔与爱意。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他们的感情因这份共同守护的善意愈发深厚。
在这条静谧而深沉的奉献之路上,每一张“献血英雄”的感谢状、每一本荣誉证书,每一次阳光下献血手臂上的针眼闪着微光……都是岁月颁给他最特别的勋章。
二十三年,足够让青丝染霜。但有些承诺,永远不会褪色。张宾强的公益之路仍在继续,因为他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让它流动得更远。(伍丹 李容 欧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