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赣鄱大地,万物葳蕤。
江铜材料设备部以开放协同的姿态,在上下游合作伙伴中播撒创新的种子,以“与客户共创价值”为核心理念,让“江铜牌”的基因在产业链脉络里萌发新绿。
让星光连成了银河
2024年6月,江铜A+级供应商授牌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本次活动首次融入了新材料新装备应用与绿色低碳发展合作论坛,并组织与会嘉宾参观了华菱线缆等上市公司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华菱线缆生产车间内,河南矿山任总与北方股份闫总就讲解员“柔性电缆铜芯通电2000小时会晶格畸”这句话展开讨论,任总掏出抑制金属疲劳的算法模型说道:“或许这一问题能通过电流负荷的自适应调节,延缓晶格畸变的累积速度。”闫总随即指出:“诶,我们的纳米涂层技术能与之形成互补,有效抑制通电过程中金属晶格的热致滑移。”两套源自矿山机械与材料工程的方案,在生产线上碰撞出火花:算法动态调节应力,涂层强化结构稳定性,结合后可提升电缆寿命。
授牌大会结束后,两家企业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返程高铁掠过特高压电网时,闫总望着铁塔,感慨道:“江铜搭起的这座桥啊,让我们这些原本散落的星子,顺着产业链的轨迹,慢慢连成了闪烁的星河。”的确,江铜搭建的供应链平台,正让不同领域的 “星光” 汇聚成创新星系,照亮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前路。
国货当自强
闷热的夏夜,重庆川仪工程师肖工盯着江铜传来的数据包,想起三年前因美国断供液位计,工厂物料输送出现紊乱的场景,心中无比感慨。
2024年8月,江铜材设的会议室里,肖工将智能传感器推过谈判桌:“进口设备的误差±0.5%,我们现在能做到±0.2%。”这是他和团队熬了上百个日夜的成果,材料设备部李工激动的拿起镀着川仪徽标的金属壳轻轻地抚摸:“三年前他们卡我们的脖子,现在咱们就用自己的精度说话。拒绝卡脖子,国货当自强—— 这不该只是口号,该是咱们手里的真本事。”
次月,江铜与重庆川仪正式签订仪表国产化战略采购协议,他们清楚这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民族工业的使命 ——当387项国产仪表陆续在江铜生产线“上岗”,德兴铜矿中控室的流量计偏差不断刷新行业纪录,贵冶电解车间温度曲线变得更加平稳。
“看!偏差值又降了!” 现场工程师指着实时跳动的屏幕,声音里满是自豪。那些曾经贴着外文标签的进口设备,如今已被印着“中国制造”的国产仪表取代。所谓国产精度,从来不是跟在别人身后追赶,而是带着破局的勇气,在技术攻坚的路上走出自己的路。
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
前不久,江西耐普夏总攥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证书踏入江铜单耗承包技术交流会现场,会场内,《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视频正在播放,明亮的光束映照在参会企业代表们专注的脸上。
会议进行到方案评审环节,招标公司评审专家的声音清晰响起:“经过反复论证,贵司方案单耗性价比最优。”此前,他的耐磨产品已在多次国际招标中凯旋。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这份荣誉的取得是像夏总这样的中小型企业里,无数员工凭借着“十年磨一剑”,多年潜心研发,厚积薄发的成果。
签约仪式上,夏总激动的说:“作为中小企业,我们曾担心参与国企供应链会面临‘玻璃门’,但江铜搭建的招标平台是一个让‘小而精’与‘大而强’都能舒展拳脚的舞台。”当公平成为底色,产业链的活力,就会从每个用心做事的企业里自然生长出来。
站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的节点回望,江铜的供应商名录上的55家“单项冠军”、128家“小巨人”、62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早已不是一串数字——它们是国企与民企携手破局的勋章,是大小企业共舞的舞台,更是“价值共生”理念结出的硕果。
这个春天的故事,藏在“让星光连成银河”的协同里,落在拒绝“卡脖子”的自强中,写在“一视同仁”的公平底色上。江铜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品牌力量,是让每个合作伙伴都能发光。当春风拂过赣鄱大地,供应链上的每一次握手、每一项突破、每一份公平,都是“与客户共创价值”的生动诠释。当“江铜牌”不再是单一标识,而成为产业链共生共荣的符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品牌升级,更是中国制造业迎来的“春天”—— 一个开放协同、创新自强、公平共赢的春天。(陈希祥 钟倩婷)